精明買藥|拉近香港內地藥價
與其北上買藥,更直接的方法是降低香港藥價,拉近兩地藥價差距。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相信,未來可透過中央集體採購藥物,但在這之前,政府可考慮特事特辦。
他在大銀講座〈 照顧不破產:無錢無藥食?〉建議借鑑「 港澳藥械通 」,這計劃因應越來越多港人在大灣區居住,患病時需要在香港已註冊但國內尚未上市的藥物,透過此機制,港人可到大灣區內指定地點求醫及取得有關藥物。「有沒有機會用相同機制,『南下』一些較貴的罕見病藥物,惠及港人?」
短期而言,吳偉麟指出,現時不同組織會按特定條件,資助個別病人,希望可惠及更多符合條件的港人。
「我們陪診服務中接觸的癌症病人,八成以上其實不想回去(到內地買藥)的,來回至少六、七小時,身體又那麼虛弱,加上某程度上,大部份人很信任香港的醫療系統,如果不是因為藥價,根本沒有原因會令他們北上。」
靠藥廠資助?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主席蔣秀珠認同,非牟利組織可多做一點,她所屬的基金會也跟藥廠協議,推出不同藥物資助計劃,有些藥物買多少送多少;有些屬封頂計劃,病人先自行買藥,用一年半載經醫生證明有效,就不用再付費購買,可到基金會拿藥;基金會從而追蹤病人情況,數據有助藥廠做科研。
然而有關計劃的受惠人數只有數十至數百人不等。至於封頂計劃,吳偉麟指假如某藥在港每月需四萬元,18個月後封頂,也需先自費數十萬元,而北上只需八分之一價錢,病人會衡量自己「有沒有本事頂到去封頂界線」。蔣秀珠解釋,因藥廠通常要求計劃設有年限,譬如三年內只肯資助某個人數,「是限額、限量,但就好過沒有…大家繼續努力,唯有這樣。」
〈藥神效應〉
近年中港兩地藥價出現明顯差距,吳偉麟指是源於2018年的一套電影《我不是藥神》,劇情講述由於國內癌症正版藥售價高昂,主角從印度走私平價仿製藥,原意想大賺一筆,結果令大批貧困的白血病患者有藥可用。據說時任總理李克強及後批示,推出醫療改革措施,例如要求各部門加快降低抗癌藥價。此後很多進口藥物開始不用繳付關稅,加上國家醫療保障局與藥廠討價還價,才令藥價大幅下降。
你會感興趣
1 / 1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