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講數

治療意願|3醫生點睇唔醫

病人最佳利益是包括病人意願,醫生需要尊重,亦要協助病人了解治療的正確資訊。

文:王淑君

「醫生,我唔想醫。」病人這樣說,醫生如何回應?

外科醫生馬國權表示會先釐清病人遇到的問題根源:「想完全『躺平』?不想接受任何治療?還是不信任西醫?想試另一些療法?抑或擔心負擔不起醫療費、擔心副作用,影響生活質素?」

他相信要先找出心結所在,才能對症下藥,所以要與病人分析情況。

確保資訊正確

馬國權認為部分病人拒絕治療,是基於誤會,例如「害怕化療,擔心脫髮嚴重」、「做手術會傷元氣」等,醫生有責任讓病人了解正確資訊。「脫髮後仍會長出來,過程中可以戴帽、戴假髮,令她的心情不太難受」他相信醫生要和病人一起權衡利弊,讓對方明白拒絕治療的後果,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馬國權生動地形容:「好醫生會視乎你能否食得太辣(身體是否能接受)、有否需要這樣的辣度(癌症復發是否高危)、是否喜歡這樣辣(個人的意願),建議合適的方案。」

而當病人已經清楚了解治療資訊,充份考慮現實情況,比較過正反優缺點,就要尊重病人的選擇。「站在病人角度,她或許覺得醫生不明白我,可能她覺得有50歲就夠了,不用那麼長命、不想受苦。」

醫管局解釋預設照顧計劃的文件中指出「病人最佳利益」是指對某項治療而言,要衡量病人可得到的利益與可遭遇的傷害、痛苦、困擾。這不單是從醫療角度考慮,病人意願是十分重要的,包信仰和價值觀。假如病人無法表達,可參考家人和照顧者的意見,得知病人的價值觀、意願、文化、宗教信仰等推定病人的最佳利益。

把問題逐小解決

馬國權說很少病人直接表示「不想醫」,感到猶疑的病人大多會說「再想一想」、「考慮一下」,她們的困擾普遍是選哪一種手術,其次是治療費用,也有病人想再尋求第二、第三個醫療意見,才作出決定。他歸納病人的猶豫:

擔心錢:
「花錢治療但醫不好,不如留錢給仔女。」
「如果為醫病花光家裏的錢,伴侶會怎樣想?」
「治療費會否似無底洞?到時不是病死,而是窮死!」
「不治病,拿幾十萬環遊世界滿足心願,反正遲早也會死。」

考慮外觀與伴侶關係:
「切掉了乳房,另一半會不會和我離婚?」
「失去了乳房,丈夫會不會覺得我不是女人?」
「將來去旅行,是不是不能浸溫泉?」

顧及工作:
「常常請假看醫生,同事會怎樣看待我?」
「變成長期病患,要定期覆診,老闆會否解僱我?」
「應不應該讓公司知道我患病?」

馬國權表示病人面對的不只疾病和治療,還有很多生活、經濟、人際關係等問題,很容易想像最壞情況,可以先把問題逐一梳理,不需急著同時挑戰多個難題。「可能一下子想得太多、想得太壞。當我們轉變不了環境,便要轉變心境。」

他表示乳癌發病率高,存活率亦高,即使晚期患者,醫生仍會鼓勵盡快接受治療——目標不一定為了治癒,而是視為長期病,與癌共存、長期管理、長期服藥,將癌症變成慢性疾病。

你有份一起做醫療決定

「正確」的醫療決定往往取決於你的意願,你想要什麼。幾乎所有治療選擇都有缺點,要在各種利弊取捨,每個人看法不同,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也可以不一樣。做醫療決定前,首先要知道這不止是醫學事實,還關於價值觀。

你並不孤單

有份作決定,不代表要獨自下決定,可以徵詢醫生意見,尋求家人和朋友看法。

了解你的治療選項

搜查有沒有合適的決策輔助工具可以使用,例如加拿大渥太華醫院的網站可以輸入疾病和治療的關鍵字,再連接到更多網上資源,協助作決定

積極回應的聆聽者

醫生說得太快?聽不懂?請他講清楚,就診前先把問題列出,或者找一個不怕提問的人陪診,請他幫忙寫筆記。不懂的,別害怕讓醫生知道,不告訴醫生,他很可能以為你都懂了。

和醫生溝通顧慮

就算想請醫生幫忙作決定,還是盡可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訴醫生,如果他不知道你在意什麼,建議的方法就無法符合需要。想動手術一勞永逸,還是寧願每天吃藥控制病情?不管傾向那一種選擇,都應該讓醫生知道。

如果還有時間,別急著做決定

有時避免大錯,就是慢下腳步,留點時間暫時不想,或者讓情緒平靜下來。期間可以找不同醫生、上網查資料。

求助於其他患者

找類近經歷的人談談,了他們現在的生活狀態,你會發現大部份人的情緒適應能力,比預期好多了。

資料來源: 《Critical Decision: How You and Your Doctor Can Make the Right Medical Choices Together》2012 Peter A. Ubel 

你會感興趣

你會感興趣

1 / 1

預繳套票欠靈活,

消費者可能無法調整,錯過最適合的治療。

你會感興趣

1 / 1

很多人以為長者腳痛因為骨或筋腱,其實可能是趾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