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講數

中秋食飯講臨終?

中秋節飯局,一家三代12人難得在酒樓聚首,唯老爸還在醫院。人剛到齊,大姨就拿出老爸的預設醫療指示文件,傳給三個妹妹看。

爸爸患有認知障礙症最近腎功能急跌,一個月內三度進醫院。醫生向家人說,爸爸若病情轉差,可考慮轉向紓緩治療。大姨在席間向妹妹解釋:「如果選擇舒緩治療,病情轉差就不會做心外壓、插鼻胃喉、用呼吸機了。」
她解釋每項維生治療對爸爸的影響:「心外壓做完胸骨都斷了,痛架嘛,醫返好都冇用;有些供氧機器則會把空氣強行打進肺部,是辛苦的,吹脹了喉嚨,也可能把痰吹入去。」大姨還提及她在網路上看到的照顧者故事,「有篇文說很後悔自己當年為爸爸插鼻胃喉,最後插了十年鼻胃喉,爸爸一直臥床,就像是吊了十年命。」

大姨臨近退休,是幾姐妹中最空閒陪父母覆診、跟進醫療的家人。幾個姐妹關係好,亦會分工照顧父母,例如陪身體尚佳的老媽出外散心、到院舍探老爸等。
在中秋談爸爸的晚期安排,雖然有點沉重,但氣氛很快隨著大家說笑而緩和,話題一轉,又回到閒話家常。

「其實父母早年患病都說過,唔好搞咁多嘢。」大姨認為媽媽看著爸爸反覆入院,對病情心中有數,加上有時母女一同探病,媽媽已聽過醫生解釋。但對於簽署文件,大姨覺得仍需找機會與媽媽溝通:「星期六會約媽媽出來飲茶,簡單跟她解釋。但表達當然要很有技巧,講幾多、講的過程,盡量輕描淡寫,不會像對妹妹們說得那麼仔細。」

她提到九月初與老媽、三妹一家旅行,大家難得湊到時間,老媽也多年沒外遊,興致勃勃出發前一晚,老爸突然入院──該告訴媽媽嗎?「我們衡量過,決定先不跟她說。難得夾到日子,不希望影響未來幾天的心情。」回來後大家才輕描淡寫告訴媽媽:「爸爸血含氧量又低,又入咗去(醫院)了。」

大姨主張爸爸轉向舒緩治療的建議,大家也同意。
經歷多次出入院,大姨相信八旬父母對生死已有一種坦然:「不是說要什麼長命百歲,而是個天安排你的年齡去到邊,就去到邊。」

你會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