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講數

喪禮邊個話事?

兒子獨自到殯儀社,為剛離世的父親處理後事。作為長子,弟妹都對他說:「你決定吧。」

但當被問到「先人是怎樣過身的?遺體在哪裡?」等問題時,兒子腦袋一片空白,答非所問,陷入語塞。

「我感覺佢個腦係塞晒。」殯儀從業員Soso察覺,兒子還未消化父親離世,家人卻急於處理出殯事宜。看見兒子眼神呆滯,Soso就不再追問細節,而是建議:「不如你入房休息一下。」

15分鐘後,兒子走出來說:「我可以了。」

Soso說,先人剛離世時,親屬的情緒往往難以宣洩,「他們未必想把哀傷告訴家人、朋友,但我這陌生人反而適合傾聽。要辦喪禮,我問他們先人過身的情況都很合理。」Soso會讓親屬釋放情緒,「讓他哭、讓他靜默。如果要他強忍,只會更辛苦。」

一些家屬被催促「快點決定」時,壓力更大。Soso觀察到,表面上到店查詢的「話事人」,未必是真正作主的人,她比喻說:「慈禧太后推個皇帝推嚟,皇帝係做樣嘅,與其把訊息傳來傳去,我寧可直接與慈禧溝通。」像文首的男士,其實是妹妹在背後拿主意,Soso於是直接致電妹妹討論,讓溝通更有效率。

除了親屬到店查詢,Soso也會上門和親屬討論後事,她指願意聚首一堂的親屬,通常較融洽,「但有時未必全部人都同意一個方案,我們就會問:先人生前有什麼心願?」尤其在宗教儀式上,最容易出現分歧,Soso會提供彈性方案,盡量讓各親屬都有專屬的空間向先人致意。

(見上篇:宗教不同 喪禮嗌交?

Soso認為喪禮並不單是一套儀式程序,當中交織著複雜的人情與家庭關係。「如果處理得好,這家庭可以走下去;如果處理得不好,家就散了。」她說許多家庭依靠長者「坐陣」維繫,一旦長者離世,大家未必經常見面,而喪禮順利進行與否,亦是關鍵之一。而成敗有時也關乎先人,「就是有沒有講清楚一些後事的處理等」,來維繫家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