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講數

家人溝通|睇錢角度唔同

家庭中各人金錢觀、理財方法都不同,應否為家人買保險,照顧方案該如何選擇,容易演變成爭執。家福會強調溝通和理解對方想法很重要。

「呢份保險咁貴,我唔想夾份。」姐姐一口拒絕弟弟建議為父親買保險的方案,她坦言和弟弟的用錢觀念很不同:「佢買乜都揀最貴,但照顧阿爸的費用又期望我出一半,我好難負擔。」

姐弟相差八歲,成長時家景截然不同。姐姐童年時父母是來港新移民,經濟不穩;弟弟出生後,家裡環境漸佳,後來弟弟隨父母移居澳洲。這邊廂姐姐獨自在港生活,理財更加謹慎;那邊廂弟弟在異地求學,很想念在港的消費生活。「阿嫲曾經形容弟弟:博命搵錢、博命洗錢。」姐姐笑著說:「形容我就係:好孤寒。」雖然兩姐弟月薪差兩三倍,但高薪的弟弟儲蓄反不及姐姐,偶然還會向姐姐借錢。

當兩姐弟需要照顧父親,不同的金錢觀,有時就會出現差異:基本上姐弟同意一起夾錢照顧父親,但弟弟傾向用較昂貴的醫護方案,而姐姐會看父親的意願和需要。「爸爸本身非常節儉,有次在公立醫院做小手術,我和弟弟才知道他已經排了3年!如果早知,一定會夾錢讓他去私家醫院。」姐姐說亦想和弟弟夾錢,讓父親去私家醫院做膝蓋手術,卻沒法勸服父親。

父親七十九歲時,弟弟建議把握時間買保險,可是保費相當高。「而家供保險,以後我地就可以夾少一點。」弟弟說,姐姐卻覺得不划算:「這保額供十幾年,那金額已經等於直接付款給私家醫院。還有,到時阿爸可能仍然堅持去公立醫院。」姐姐坦言不知道這決定是否正確:「如果當時有自願醫保,我應該會夾,但當時仍未有,那金額我不肯定可以每年負擔,尤其我自己也隨時退休。」

兩姐弟未來點一齊照顧阿爸?

繼續之前,大家可以先諗諗以下12條問題,還可以和家人「對答案」,看彼此的金錢經驗如何不同:

你的童年金錢經驗是怎樣的?

1

你最早有關金錢的記憶是什麼?

2

你記得的第一次金錢體驗是什麼?

3

你家裡有誰談過錢?

4

你家裡誰沒有談錢?

5

你家裡誰會因錢財而爭拗?

6

你家裡有誰教你如何管錢?

7

你小時候有收到零用錢嗎?

如有,有沒有人教你如何使用這些錢?如有,是怎麼使用?

8

你從母親得到怎樣的金錢信息?

9

你從父親得到怎樣的金錢信息?

10

你從朋友得到怎樣的金錢信息?

11

你還帶著哪些來自童年記憶的金錢信息?

12

哪些童年金錢信息是仍然合用和相關的?

資料來源:家福會理財教育中心

同一家人,因為家庭環境隨時間改變,可以導致不同的金錢觀。家福會理財教育中心社工葉玉瑩解釋:「家庭很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理財習慣是慢慢培養得來,並非突然出現。」她舉例小時候家人會否為錢吵架?是否三餐無憂?零用錢怎管理? 這些都會影響人們的金錢觀念。

知道家人的金錢觀起源,可彼此了解大家對理財的想法。葉玉瑩建議大家與家人討論以上12條問題,梳理童年經驗如何構成現在的金錢觀。知道自己的金錢觀後,下一步便是反思當中有何要改變的地方。

葉玉瑩反問:「你喜歡上一代這樣影響你嗎?你想他們影響你到何時?要為自己理財負責任的,到底是誰?」她坦言改變自小建立的價值觀並不容易,第一步是先意識這些影響存在:「你可以有選擇權,去摒棄過去給你的習慣。」

接納彼此不同的金錢觀,求同存異。前文的兩姐弟沒有夾份買保險,而是和爸爸一起開聯名戶口,姐弟都入了同一個金額,留作未來照顧爸爸。姐姐心裡有算,未來可能要負責更多:「弟弟有孩子,開支愈來愈大,我沒結婚,照顧的時間和金錢,可能都會付出較多。也許未來弟弟會傾向較貴的醫護方案,但我更加會量力而為,到時最重要是看阿爸的想法,再和弟弟談吧。」

你會感興趣

1 / 1

懷疑乳癌檢查幾多錢?

你會感興趣

1 / 1

請外傭可能是最便宜最快的選擇,但未必最能對應長者的護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