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溝通|已讀不回
「你們對照顧爸媽有什麼想法?」
「都可以。」
「那你們什麼時候能來陪?媽媽開刀前?還是開刀後?」
「看看吧。」
「手術後的康復,誰負責陪?」
「不是請了看護?」
照顧者覺得兄弟姐妹都不配合,反應很冷淡。身邊的朋友勸她「放下」,說她在意的事情太多了。可是她很苦惱:「照顧這種事情怎樣放下?我的兄弟姐妹為什麼都能放得開?」
這是很多照顧者會面對的處境,彷彿只有自己最積極,在家庭WhatsApp群組認真寫了被照顧者的種種情況,大家卻是「已讀不回」。
這位台灣的照顧者很苦惱,於是在電台節目公開發問。
回應的麻醉科醫生主動脈很直接:
「我覺得照顧父母並不是小孩的責任,在這樣現代的一個社會,其實是政府的責任。」
主動脈是醫生用的筆名,他在花蓮會看症並提供舒緩治療的止痛,面對很多臨終病人。花蓮很多子女都去台北工作,留守的大都是長者。
「台灣少子化、低薪那麼嚴重,你要小孩照顧父母,將來會是很大的壓力。」他認為:「先進國家老人就去住養老院、長照中心,沒有小孩在照顧父母的,政府會照顧老人。」
醫生也補充,這並不代表子女不需要關懷父母。他也遇過不少子女沒有盡孝,父母過身後後悔不已,這種後悔可以糾纏很久。關鍵是照顧者要找到工作、生活和照顧的平衡點。
醫生主動脈是佛教徒,他看見發問的照顧者,有兩個層次的「苦」:照顧工作的辛苦,以及不滿兄弟姐妹的苦。
「憂悲苦惱的時候,我們會一直放大這個情緒,就是跟自己過意不去,苦果有時候是自己的心造成的。」佛教常說轉心、轉念 ── 當環境無法改變,能改變的就是心念。
主動脈提起一位照顧者,兄弟姐妹同樣不聞不問,但這位照顧者很珍惜陪伴媽媽晚年的時光。「只要她過得去,有時候她還是滿喜悅的,她會說還好母親晚年有我陪她,兄弟姐妹沒有時間陪伴母親,是他們的損失。在最後一段時間,她是感到心滿意足的。」
你可能感興趣
1 / 1
你可能感興趣
1 / 1
你可能感興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