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講數

家人溝通|父子之間

 

照顧者日日對著被照顧者,然而情感可以很疏離。
「有些人會覺得,既然家人這麼難搞,我走開好了,但心裡又難以放棄不照顧。」中大社會工作系講師趙芊嵐在《人際斷捨離 - 照顧者重拾自由的藝術》講座上,建議:「我們要想一些方法幫自己,未必是一般的方法:跟他說,他會聽。因為有些人的『愛的語言』(love language)真的不是言語,可能他們也是有所限制。」

趙芊嵐說起內地藝術家宋冬的故事。

宋冬和父親的關係,就像很多傳統的父與子:父親對兒子很嚴厲,總是高高在上,期望兒子服從;然而兒子最終選擇藝術,並沒有按父親期望去做穩定的工作。當二人意見不合,兒子通常選擇沉默,不反駁。
宋冬相信自己與父親之間存在著愛,但也存在很深的代溝,為了打破隔膜,他構思了一件作品,希望親近父親。
「我可以摸你嗎?」
父親斷言拒絕。
「這會是非常好的藝術作品,如果你讓我摸你,我會出名的。」
父親終於答應。

宋冬最終拍出短片《撫摸父親》:利用投影機,把手的影象投射在父親心臟及臉龐。起初,父親一邊吸煙,一邊看著這隻「手」的動作,然後開始脫掉外套,接著慢慢脫去襯衫和背心,最終赤裸著上半身,這是他第一次在兒子面前打赤膊。

兩父子沒再談論作品,但父親態度不同了,語氣變得溫和:「我建議你做甚麼」、「你可以按你的想法做,但我有不同意見。你可以聽,也可以不聽,因為你長大了。」
宋冬相信藝術作為橋樑,為他們建立了溝通的機會。


「宋冬做的事,不是改變爸爸,不是要爸爸上溝通課程,而是順著爸爸的性格,用自己的方法親近爸爸。」趙芊嵐很感動,宋冬先是善用傳統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一步步說服爸爸;而父親為了兒子的成功,可以放掉威嚴:「比起懷著一擔心機、情緒去傾,這樣效果更好。」
趙芊嵐形容孝順的「順」,不是順著父母說什麼就做什麼——是退後一步,順著形勢,視乎家人性格,用對的方式溝通。

輔導員Dr. Gary Chapman在著作《五種愛的語言》,歸納出五種人們表達愛意的形式:

  1. 讚賞肯定:口頭的讚美、鼓勵或欣賞,正面的話語。如果覺得表達尷尬,可以通過轉發影片、貼圖或音樂來傳達心意。

  2. 精心時刻:花時間陪伴對方,分享重要的時刻。

  3. 贈送禮物:以用心挑選的禮物來表達關心。

  4. 付出行動:某些人認為實際的幫助比言語更重要,例如幫忙辦事、煮飯、做家務等,通過行動讓對方感受到被重視。

  5. 身體接觸:通過擁抱、握手等方式增進親密感。

若雙方沒有共通的「愛的語言」,亦沒有試著以對方的「語言」來經營關係,長期「雞同鴨講」下,對愛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期望落差越來越大,容易影響關係。

你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