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講數|照顧者走出悲苦?
「兄弟姊妹早結婚又好、咩都好,搬走咗,就好似得你一個人有責任養父母。」
「我都有自己家庭要照顧,要返工,點解做極都唔夠?」
「點解乜都要我一個人受哂?」
在大銀的「照顧者大大聲」面書群組,不時有照顧者發文,訴說獨自承擔照顧責任的困境,尤其兄弟姐妹以成家立業為由不參與照顧,或家庭內因重男輕女觀念、成員經濟能力懸殊、移居海外等因素,令照顧重擔全落在同一人身上。
照顧者無法從兄弟姐妹獲得支援,又不敢卸下責任──如何想找到能盡孝而從容自處的位置?
輔導員陳耀坤遇過不少照顧者,同時他亦是家中的主要照顧者,他坦言要求兄弟姐妹公平分擔照顧責任,現實中不容易實現,「有人不負責任,唔通同佢死過?你又唔可以告佢,呢樣嘢逼唔嚟。」
他常聽到照顧者因孤軍作戰而累積心結:「好多時大家會問:『點解係我?點解我最差?』」在輔導期間,他會提醒照顧者,第一步先正視和接納自己的感受:「有啲嘢可能係無辦法,係唔好彩㗎喇。」繼而釐清個人界線:「但你唔使永遠留喺呢個情況、活喺呢個歷史,你可以走出來。」
「如果你永遠活在這狀態,一定好唔開心。你可以活得很苦;你可以選擇唔理父母,如果忍心唔理就唔理囉;但如果你覺得唔係,我確定唔到個關係,我係可以原諒佢哋,無俾最好嘅嘢我,我願意修補關係、去照顧,可能又會得到一啲收獲。」他坦言,沉澱想法需要時間,亦最好和輔導員一步步探索、思考。
陳耀坤強調,照顧者要對自己的感覺誠實,只有在真的願意照顧時,才去照顧,做不來就要善用坊間及政府資源:「頂唔順就唔做。好多人話『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梗係唔係啦。父母需要對自己人生負責,你也有自己的人生。」
曾在外國生活的陳耀坤續指,在華人社會,父母和子女互相依賴的情況普遍,例如「養兒防老」觀念,導致一些父母傾盡資源栽培子女,期望子女的持續財務回報,卻忽視自身退休規劃,這種期待反而阻礙財務獨立。他認為較健康的親子關係是建立在情感連結(bonding),而非財務互相依賴,而政府應承擔更多養老責任:「基本上唔使諗養唔養大家,你自己搞掂,我自己搞掂,我搞得掂因為有政府幫忙。」
陳耀坤鼓勵父母輩要妥善理財,甚至未必要把所有財產留給子女,例如考慮把物業套現,規劃被動收入,而非依賴子女供養。同時照顧者亦要放下無限回報父母的迷思:「人類始終是要依靠父母較久的生物。但父母養育子女十幾年,子女就要贍養父母五十年?這不太公道。父母和子女都應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你會感興趣
1 / 1
你會感興趣
1 / 1
你會感興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