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講數|十個仔女兩派陣形

爸爸八十多歲腎衰竭,已經到了末期,十個仔女分成兩派看法:一派想爸爸走得舒服,一派堅持盡力搶救,怎也沒法有共識。
逾四十年紓緩治療科經驗的廖進芳護師,請了全家人來醫院商量,連同子女的伴侶來了十三、四人,已經分開兩邊坐,人數也剛好是一半半。
她先請長子開始,要求每一個子女都說出爸爸現在的情況。從每一個的發言,就知道對方對病況的了解程度。然後廖進芳直接問:「如果情況再差下去,想拼命繼續治療?還是要舒舒服服?」
這次發言的不是長子,而是另一位女兒,說媽媽十年前臨終時做心肺復甦術,爸爸很清楚說自己以後不想這樣。每個子女都輪流發言,各有看法,然而主張盡力搶救的一邊,其中一位突然說有朋友在靈實寧養院離世,那地方「超級好」。
「兩個陣形忽然之間就有變化,我還是逐個問。最後發言的小兒子住最近爸爸,每天去看兩次,小兒子說了很多爸爸的病況。他本來在家裡地位最小,我說:你是最貼身照顧你爸爸,你最有份量,你想爸爸怎樣?小兒子說想爸爸舒服。於是全家人開始有決定。」談了超過兩小時後,這家人決定讓爸爸去寧養院。廖進芳立即聯絡寧養院,當晚就填好所需文件。
家庭會議的共識,是讓爸爸進寧養院,可是突然有天爸爸病況急轉直下。「下午五點我收到院舍電話,說伯伯情況很差,我請醫生立即來,醫生六點來到,看完說『我想我明天都不用來了。』院舍馬上就送去醫院急症室。」在將軍澳醫院急症室家屬對醫生說,大家一致決定不作心肺復甦術,醫生遲疑,家屬就請醫生直接致電廖進芳。
廖進芳馬上坐計程車趕去醫院,並在電話向醫生解釋已與所有十位子女開過家庭會議,討論過是否做心肺復甦術,大家已有共識。「有你這樣說,我就放心了。」醫生說。醫院不但沒有做心肺復甦術,還安排了漂亮的房間,讓家屬替爸爸助念。這家人很多成員信佛,並且特地請佛教的義工來,一起為爸爸諗經四、五小時。
由於入院時間不足二十四小時,遺體需要送去公共殮房,但家人亦成功申請免剖驗。子女對爸爸的最後一程,都感到安慰。
你會感興趣
1 / 1

住在院舍的婆婆,因身體痕癢抓損皮膚,被綁近一年。藥劑師發現原來一款血壓藥出現不常見的副作用,只要換藥,便不再痕癢。伯伯經常半夜上廁所,漆黑中很易跌倒。伯伯把一種利尿藥物改為不在睡前服用,便可減少半夜如廁。
你會感興趣
1 / 1

在香港,65歲以上每10人有1人患認知障礙症;85歲以上則每3人就有1人。一般保險醫保產品卻未必切合患者的需要:這病只有3成靠藥物治療,其餘主要靠健腦培訓、音樂、園藝等非藥物治療,護理時間更可以長達十數二十年。
你會感興趣
1 / 1

港人長壽,很多退休人士仍需照顧「四大長老」。文化村副總裁陳健鴻提醒,退休除了留意每月開支,亦要預備應急錢,即使自己仍健康,年邁家人也可能突然患病,如跌倒、中風等,急需流動現金來支付醫療及復康費:「最好預一個buffer,短期內可提取20至30%(退休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