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講數

點講數|4步曲與家人談死

廖進芳護師相信,若然一個人已經對最後一程有意願,無論會否用法律的方法,都要與家人談,並且很可能不止討論一次。她整理了與家人商討的重點:

1️⃣講甚麼 What?

香港不少社福機構已印製小冊子(見文末)列出不同的臨終意願,可以跟著填寫,整理清楚自己的意願,「你跟別人說想法前,一定要有內容,所以要找資料、聽講座、上網看看,消化後,一定要自己寫下來。寫完再整理一下。」

2️⃣幾時講When?

「Right time 超級重要!Right time 超級重要!」她一連重覆了兩次:「無緣無故跟子女說,他們都沒有心理準備,很可能不肯跟你談。」最好時機,可能就是香港人說的:「有乜留番拜山講。」出席葬禮、親朋病重、社會名人離世、新聞報導意外事件等,都可以藉此表達自己在病情嚴重且不可逆轉時,自己會擔心甚麼、希望如何處理。「我跟長者談時,剛好藝人譚炳文過身,長者個個都認識他,就可以由名人談到自己。」

3️⃣如何講How?

自己準備好、選擇適合的時間,就可以在較為嚴肅的氛圍下講出來。她建議開場白:「我都一把年紀了,有乜事都講唔埋。為咗唔想大家難做,做嘅又未必係我心意,趁呢個機會同大家講清楚。」
她說有些很有智慧的長輩,請家人來到,還分配了首飾,千叮嚀萬囑咐,家人自然心領神會,亦按老人家的心事照辦。
亦有人選擇在不經意的情境下交待的,例如出行,在執拾行李時,趁機向家人提及自己的想法。曾有朋友在這情況下交待,子女一聽,馬上說不想聽。「這也不打緊,因為自己的意願也傳達了一部分。既然不可勉強,唯有為自己打圓場:『唔怕一萬,只怕萬一。怕你哋到時難做。我講咗好過無講。』這朋友沒有放棄,計畫在合適時機,再接再厲。」

她進一步解釋,若然家人「百無禁忌」,可以詳細分享自己的意願;有些安排較為敏感,未必需要公開和所有家人說,可以個別叮囑。要說的事也可分兩至三次,甚至幾次反複說;因為溝通並非單向,過程中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家人不同意的、需要澄清、請教或了解資源是否可配合的……往往透過討論,可達致更好的決定和做法。

4️⃣跟誰講Who?

一般首選是家人,也可以考慮親戚或好友。「無論如何,這個人選,必要成熟穩重、可信靠、誠實、可開心見誠交流,願意幫忙。」她直言若選擇的對象不可信,其他人也會沒信心執行;若然有錢銀的瓜葛,更加可否則免。她說屯門醫院曾經有一位病人找遠房親戚做預設醫療指示的見證人,第二天親戚竟說發惡夢,要求重新做文件不要寫她的名字。

另一個做法就是盡量讓多些人知道,合情合理,並要跟自己的家人交待,這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和閒話。「我有一個朋友患了癌症,除了跟丈夫子女說,還跟兄弟姐妹交代,甚至請各方好友幫忙,萬一臨終時家人太慌張,大家就可以再三提醒自己的意願。」

子女想父母表態

反過來,如果是子女希望父母表達意願,父母卻不太願意談?

廖進芳建議亦是從前述幾個重點入手:

。What? 是否已經預備足夠資料?若然自己也說不清楚,怎可期待對方明白?

。When? 什麼時機?把握機會,例如父母入院、自己聽了講座後,展開對話。

。How? 如何打開話題?

「我會先問自己,如果我這樣做,會有什麼反效果嗎?」她強調切忌操之過急,若長者不願意談,就不能勉強,最好先提出邀請,取得同意才開始。「觀察對方有否不悅,是否可以談,若然發覺長者不抗拒,『心口就寫個勇字』吧!」

在廖進芳為大銀主講的講座上,參加者紛紛分享經驗:有的趁親屬過身時開始談、有些刻意帶長輩去參觀墳場、有的給了資料靜待長者回應、有的當作閒聊話題。
「 常常上天會給我創造一些很好的時機,今天談不上,不等於第二天談不上。」廖進芳強調三個原則:尊重、靜待時機、備鍥而不捨的精神。




你會感興趣

1 / 1

雙胞胎兒子沒有固定工作,年過四十繼續與父母同住,靠父母支付開支和照顧生活。
父母本想退休後可以旅行、可是數數資產:房子、百餘萬資產、退休津貼約一百萬,而每月有一萬二千元退休津貼——

1 / 1

香港有一個藥量貧富懸殊的怪現象:公立醫院看病,一般藥物不收費,即使是專科藥物,15元便可取最多16星期的藥;但若患上的是罕見病,所需藥物未列入藥物名冊,便需自費購買。

1 / 1

認知障礙症患者未必能準確表達牙痛問題,因此更需要定期檢查牙齒狀況。然而患者想約見牙醫並不容易,牙科醫務人員未必熟悉如何支援患者的情緒需要,或擔心患者無法配合治療,而把認知障礙症人士拒諸門外,或無法提供全面治理。

 

1 / 1

購買醫療保險時有索償失敗、賠償金額遠低於醫療開支,老人科醫生莊麗在大銀舉辦的「醫生教你買保險」講座建議,要盡量取得賠償,需注意以下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