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買藥|平藥被浪費 貴藥買唔起
香港有一個藥量貧富懸殊的怪現象:公立醫院看病,一般藥物不收費,即使是專科藥物,15元便可取最多16星期的藥;但若患上的是罕見病,所需藥物未列入藥物名冊,便需自費購買。前者來貨價一般較便宜,後者越來越貴。而政府為大部分病人補助了平價藥;罕見病或癌症患者則需自費買貴藥。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主席蔣秀珠在大銀講座〈 照顧不破產:無錢無藥食?〉上指出,在現行配藥制度下,不少藥物最終被浪費,「很多時醫生太忙,不能在四個月後再見病人,於是會發超過16個星期的藥,而老人家一般有多種疾病,於是每次藥量多得要帶紅白藍袋取藥。」用不用的藥物,往往就被棄掉,甚至出現在二手平台轉賣的情況。
換言之, 醫管局每年的藥物開支高達130億元,而且每年以7%-9%增長,當中或有數千萬是被浪費掉。
資助中產買貴藥
全世界最貴的藥,不是癌症藥,也不是頑疾藥物,而是醫生開給你,但你不懂吃或沒吃而浪費了,這些浪費的藥就是全世界最貴的藥。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主席蔣秀珠
蔣秀珠認為,應調整不同藥物的資助方法。「不要一刀切!」她建議推出中產病人藥物共付(co-payment)計劃,「政府、病人可各出一半,或設一個百分比,總之不是一刀切,一談到自費藥物就一毫子也不資助。」蔣秀珠指出,有限資源下,「平藥」的資助方式需作檢討,「到處也可買到的、幾毫子一粒的藥,你就不要包了…$15配一種藥可不變,但不要給16個星期那麼多;或醫管局先配給四個月,之後發藥單,讓有需要病人在外面藥房自行配藥,譬如現行的19間社區藥房。」醫管局因此省下的資源,就可資助合符條件的罕見病病人買貴藥。
審藥程序要透明
除補助病人買貴藥外,更直接的方法是把更多藥物納入藥物名冊,由自費藥變成通用或專用藥物。蔣秀珠批評,現行的審批機制有角色衝突之嫌,因醫管局就是服務提供者,局內醫生既負責開藥,又要判斷新藥是否好藥,「付款(買藥)的是他、用藥的又是他」。如判斷該款新藥是好藥,應加入藥物名冊,但醫管局不夠錢,可能就會遲些引入。
外國的醫療機構,通常把審批角色交給獨立組織,只考慮新藥的醫療效用,不會理會財政問題。蔣秀珠認為,可考慮讓病人組織加入,對於新藥批與不批,讓更多人理解過程,以免予人黑箱作業的感覺。
至於何謂好藥?她強調,不能單憑價錢去定義,「病人服用這藥後,生活質素會好很多,這些也要加進去考慮。」
你會感興趣
1 / 1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