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溝通|火星撞地球點傾?

家人溝通|火星撞地球點傾?
照顧期間意見不合,照顧畢業後,家人斷絕聯絡──這是好些長者照顧者面對的家庭失和。而很多家庭,是兄弟和姐妹之間的分歧。 #點講數 專欄上月三篇由照顧者親撰的〈因為父親,我失去了阿哥〉(https://money.bigsilver.org/點講數/點講數因為父親我失去了阿哥/),描述兩兄妹因照顧帕金遜症爸爸出現分歧,妹妹認為哥哥總是拒絕幫忙、反應消極,唯有承擔全部財務及照顧工作。走完五年照顧路,大家從此斷聯。
樹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曾偉洪歸納輔導經驗,認為男性照顧者傾向直接解決問題,女性則喜歡多談細節及情緒表達。「和男士講太多枝節,他好多時不太想聽,甚至表現煩燥」,而溝通的氛圍,尤其影響男性表達。「如可營造出一個信任的環境,讓他們沒有壓力地表達一些挫敗、低落情緒,其實佢地係會講到。當大家都說自己困難的地方,男士的防衛機制會略為減低。」
他談及兩兄妹照顧分歧指出,哥哥防禦性的說話,可能隱藏著不敢說出口的焦慮:「又要扮理性、扮應付得到」。在缺乏安全感和信任的環境下溝通,這種戒心和防衛機制會更明顯。
「哥哥拒絕某些安排,背後總有原因,可能擔心勸爸爸入老人院被視為不孝子,或不想做醜人,或是錢銀問題。傾談之間,會不會嘗試探索?」
曾偉洪建議,照顧者可運用「I-Message」促進溝通──用「我」的句子作開頭,表達自己感受和壓力,說明期望家人如何幫忙,提供具體建議;減少用「你」開頭的指責性言語。例如「你很不負責任」帶有批判意味,相反「我覺得很難過、無助,只有我一力承擔照顧責任」,或更容易令對方理解難處。曾偉洪說,把心路歷程跟家人分享,動之以情,對方往往會較願意接受多些照顧責任。
如果面對較直接的男性家人,他建議可聚焦解決方案,「男士比較強的可能是總結,當女士講了很多資料出來,重點是甚麼呢?」相反,與女性溝通時,男性要學習耐心聆聽。
曾偉洪強調照顧者要尊重並了解家人的背後想法,需要一種理性;現實中大家溝通時,如果照顧者面臨巨大壓力,「講咩都會好大壓力」,談話便難免出現火花,「如果一談情緒便很波動,代表直接溝通可能不適合,需要找第三方調解,例如社工、輔導員等,協助家人分配照顧工作。」他指出這並非要把責任完全放在照顧者身上,「雙方都需要溝通的,但探索對方想法時,如果直接質問,或說你不幫我就是不孝順,對方就會更加防衛。」
曾偉洪坦言,很多溝通都未必能調解,「如果跟家人溝通的壓力太大,每次都令照顧者更煩擾,例如文中妹妹的情況,無可否認,她最後單憑一力頂硬上,但這就需要多找外間的資源、情緒支援來減輕負擔。」
你可能有興趣
1 / 1
你可能有興趣
1 / 1
你可能有興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