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講數

媽媽停治療3 決定不化療

(續上篇:媽媽停治療2 和恐懼角力

媽媽患癌選擇化療,身體卻因化療副作用而相當難受,寢食難安,甚至一度陷入早年患抑鬱症的狀態──思緒失控,家人怎安慰都沒用。兩母女因為小事吵架,媽媽向Mei發難:「你拎走屋企個佛像啦,係個佛像搞到我病!」

僵持兩天後,媽媽道歉:「我唔係想你難受,但我真係好唔舒服。」
Mei看見媽媽心裡的恐懼:「你話自己唔驚,實際上驚,然後轉移視線,話其他嘢令你病。但你辛苦唔係因為佛像,係因為化療。」

面對死亡,恐懼如形隨影。醫生直接談死:「胃癌可能七八個月、一年就會走」「唔做化療會好辛苦好痛,腹脹、腹水,食唔到嘢」……這些說話都令媽媽恐懼。以前兩母女會一起冥想,平靜身心,媽媽患癌後反而抗拒,Mei猜測媽媽難以面對恐懼:「佢表面話『唔驚,將一切交畀主』,但我知道佢心入面好驚。」

Mei明白媽媽在這心態下,很難決定暫停化療,然而當恐懼浮現,媽媽就會把身邊人拉進情緒漩渦。「你順著他進入漩渦,並不會幫到她。」她坦言可以拿走佛像,但相信問題根源是媽媽的身心狀況。「十年前媽媽患抑鬱症,我整個人陷下去照顧她,幾個月沒上班,所有事都圍繞她,失去了自己。」Mei這一次沒再因為媽媽是病人,選擇遷就,她現在懂得自我提醒:「她是人,我也是人。我不可以只當她是病人,事事遷就,不講自己的情緒和需要。」

她認識不少照顧者,辛苦照顧父母「完全無咗自己」,把父母的命運背在自己身上──父母離世多年,仍感到自責和遺憾。Mei提醒自己:「我要維持身心健康,才可以支援媽媽和全家人。」
她回想媽媽未患癌前,兩母女相處也有衝突,這次爭吵就是一種表達:「吵架完我會溝通,而不是讓事情不了了之,埋下心結。」

抗癌幾個月,媽媽已做四次化療,Mei認為吵架是合適時機,和媽媽再審視治療方案:「既然你唔舒服,不如唔好化療?化療未必可以令你輕輕鬆鬆過年。」
媽媽仍然猶豫,Mei再問:「如果仲有命,你想做啲乜?」
「行得走得瞓得,同班姐妹出街食嘢。」
「咁你唔化療都做到?」Mei提議:「不如去新西蘭找弟弟過年?如果身體恢復,不用化療;如果回港後,想重新化療,那就再繼續。」女兒希望可以給媽媽沉澱的時間,暫停治療,感受自己的生命真正需要甚麼。

在新西蘭,患媽媽媽和移民的兒孫團聚,每日打理花園、四處遊歷,精神很好,亦不再因糾結治療與否而影響心情。晚上她會聽女兒教她冥想的錄音,睡前讓自己安定下來,失眠慢慢改善。

「媽媽開始明白,化療不是想像中,適應了就可以舒服,而是對免疫系統很大衝擊。可能長命?但也會辛苦,身體愈來愈虛弱?」在新西蘭過了幾個月,媽媽樂不思蜀,暫時決定回港後不再化療,轉為看中醫調理。
「呢個病,唔輪到人去解決,只可以交畀上天。」媽媽沉澱後對女兒說。

你會感興趣

你會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