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講數

退休開支|香港人用緊幾多錢?

退休後日常開支估計為退休前七成,年輕長者的開支又比年長長者多約三分之一。

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2月

預算退休後的日常開支,是計劃退休重要一環。文化村副總裁陳健鴻本身從事市場研究,加入售賣長者護理產品的文化村後,更熟悉長者護理錢、退休開支等,他估計退休後的生活開支會減少三成:「退休後很多不必要活動會減少,你不需每餐外出用膳,買少幾套衫,還有兩蚊搭車。」

陳健鴻引述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指2022年退休前月入達$18,000的人士,在退休後每月開支為$13,800,這數字一直增加,2023年的開支已升至每月$14,700。

但他相信這只是參考,開支視乎生活質素:「便宜有便宜的生活,貴有貴的生活。晚餐每天出去吃,就會每月多花二三千元,全部項目有數得計的。」

年老需求不同

「即將成為長者的人、初老(young old)、八十歲以上的老老(old old),三者需要很不一樣。」文化村企業策劃總監文慧妍則指出,老老主要被照顧,生活要相對求簡單:「可能食得、瞓得、不生病、不進醫院,就心足。」反觀剛踏入長者階段,相對重視生活質素,仍然活躍於工作,或者做義工、增值自己,購買產品也會預先搜集資料,看重產品質素。

售賣長者生活用品的社企「好好生活」在2013年開業,創辦人李燕儂指,剛退休的長者如非財力有限,一般都會去旅行,做身體檢查,較注意健康,會計劃未來。她觀察到近年財力許可的長者,尤其捨得花費在保健品上,例如抗衰老產品,務求自己更健康長壽。

但被這批長者照顧的年長父母則比較節儉,會儘量避免自己及子孫花費,消費力較低。李燕儂指,雖然年長長者平時不消費,但跌倒、病倒就逼不得已要買復康醫療用品,「出事之後,最後大家要駛更多錢及時間,三代折騰。」她建議踏入退休年齡的人士做好防跌措施,考慮浴室防跌用品、拐杖等,否則「骨頭頂唔順,不會100%復元」。

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自從2020年,每年訪問約300名55至74歲已退休人士,了解其消費開支,並參考香港政府統計處的綜合消費物價計算方法和開支權數,制作「退休生活消費物價指數」。

受訪者都是目前沒有領取需政府審核社會福利的已退休人士,退休前個人收入達到$18,000或以上。

學會分析,2023年的每月真實退休開支$14,700,指數為127,較2022年增加8.2:原因包括全面撤銷防疫限制後,退休人士消費意欲飈升,此外中港兩地通關後,退休人士往返內地頻繁。

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建議的替代率,退休人士的每月收入應為退休前七成。然而,學會調查數據顯示,港人平均每月退休消費僅為退休前收入一半(2023 年:49.2%;2022:47.9%;2021:46.1%;2020:42.5%),可見香港的情況與外地有別。

近八成(79%)受訪者對現時退休生活的整體質素感到滿意;有接納專業人士財務意見的受訪者,退休生活滿意度更達83%。該批受訪者認同自己財務安穩 (51%),較普遍受訪者為高 (43%),同時他們對理財產品的認識亦比其他受訪者為深。

消費者委員會2018年《風險或機遇 共建長者友善消費環境的研究》發現,55至64歲即將成為長者的人士,平均每月個人消費為$7,380.9,比65至79歲長者多花三分一,即$2,500。

兩個年齡層相比,55至64歲族群多花14%在通訊開支上,外出用膳、食物、衣服三方面也分別多花7%;65至79歲族群則在醫療保健及捐款兩方面各自多花8%金額。

整體而言,首三位經常性消費項目為交通、外出用膳及通訊;而首三位非經常性消費項目為娛樂/興趣/消閒/進修,節日/生日開支及其他日常送禮,可見現今長者普遍活躍,重視社交。

你會感興趣

1 / 1

以大腸鏡檢查腸道最準確,公立醫院輪候平均一至兩年。

你會感興趣

1 / 1

照顧者為嫲嫲找尋吞嚥困難專用匙羹多年,試過7款匙羹,最後竟從日劇找到最合用的。

你會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