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不同 喪禮嗌交?
「他和我去了三年佛堂!」媽媽堅持用佛教儀式送別離世丈夫,基督徒兒子則主張採用基督教儀式:「爸爸逢星期日都跟我去教堂望彌撒,只是未洗禮。」
原來爸爸生前既陪太太去佛堂,又隨兒子到教堂。一場喪禮,兩個宗教,誰也不願退讓。
殯儀從業員卓素素接手兒子查詢時,明白兩母子都認為「自己是為了爸爸好」,而背後其實隱藏更複雜的家庭關係:「兩母子本來就有牙齒印,但兒子比較願意溝通。」卓素素於是和兒子商量,建議不需在喪禮勉強融合兩個宗教,而是讓母親主導佛教儀式,兒子則在教會另外舉行追思會,最後兩邊儀式都順利完成。
「兩母子以後還要見面的。」卓素素坦言她初入行時,師父不會理太多家事:「師父直頭話,家人關上門決定,打場架,出來決定是什麼宗教就什麼宗教,但我做下來覺得不是辦法。」她發現很多家庭會因為喪禮儀式而產生紛爭,甚至從此不相往來。
卓素素還處理過更複雜的方案:「試過一個喪禮,辦兩天,三個宗教。」離世的父親是天主教徒,但家人中既有基督徒,也有拜神的。她於是在殯儀館安排三場儀式:第一天下午舉行道教打齋,到傍晚六時清場,由基督教牧師主持安息禮。翌日早上,再以天主教形式出殯。
家人雖有不同宗教信仰,但都全程參與。
三場儀式下來,費用約增加數千元。「但更重要的是,每位家人都有表達心意的空間。」
卓素素笑言:「有人話我把喪禮搞到亂晒亂,古靈精怪」,但她認為喪禮應保持彈性,可以因應家庭需要,調整形式,「這才能讓每人都感到自己在家庭是有地位的。」反而一些家人如果沒有話語權,「話『得啦,畀阿媽決定』」,其實是把自己需要壓到最低。」
她特別強調,若逝者生前曾表達意願,紛爭往往大幅減少。「先人的意願,是最大的共識。」她建議家人可在平日輕鬆時刻,例如看到新聞中談及他人離世時,順勢開啟對話,分幾次慢慢談身後事。
你會感興趣
1 / 1
你會感興趣
1 / 1
你會感興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