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講數

家人溝通|夾唔夾錢好?

財務界線反映人們在關係中期望如何花錢,面對家人每個人財務界線的劃分和金錢圈的重疊都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三姐妹都由媽媽獨力養大,爸爸很早便沒負起責任。媽媽踏入六十突然中風,公立醫院的醫生直言不要勉強醫治,可是二姐堅持用盡一切醫療辦法,結果媽媽無法吞嚥、臥床十多年,期間三姐妹想法各異,背後有著不同成長背景和財務界線。

大姐聽著父母爭吵聲長大,長大後刻意疏離;二姐眼見媽媽辛苦,大學畢業後很想報恩;而妹妹年紀和兩個姐姐相差一截,媽媽中風時還在讀書。

二姐把媽媽送到私家醫院,接著入住高度護理的院舍,中醫、針灸、推拿、物理、言語治療等多管齊下,首兩年的治療開支達每月四萬!後來媽媽情況沒多大改善,才減少上門治療,然而每月開支仍超過二萬。二姐每天下班,就會立即去院舍探媽媽,親自為媽媽洗澡,幾乎每晚都坐尾班車回家。臥床十年後,媽媽患上癌症,二姐不惜代價,也要媽媽用貴藥,一年一年堅持下去。

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李維榕一直形容家人關係就像一同「跳舞」,一方進,一方就退。二姐耗盡時間和金錢照顧媽媽,反觀大姐一年才去院舍兩次探望,亦沒有出錢。妹妹年紀漸長,明白二姐和大姐想法不同,她按自己的能力夾錢,間中分擔照顧工作。

三姐妹,面對媽媽都有不同的金錢圈。
這金錢圈與家人重疊多少?付出的限度在哪?遠至陌生人,近至親朋好友,每種關係都有不同財務界線,反映人們在關係中期望如何花錢。小至請家人飲茶,大至代付醫療開支,也體現著財務界線的鬆緊。

財務界線的三種狀態:

1 / 3

大家的界線完全沒有重疊,彼此各付各的。

「與親密的人分擔財務議題時,你要知道自己的錢怎樣花、如何花、為何花、你可以承擔什麼後果。你容不容許那人影響你的生命更多?其實是有選擇權的。」家福會理財教育中心社工葉玉瑩解釋財務界線概念源於西方講求權益及個人主義的社會,而華人文化注重集體利益、家庭觀念重,有時界線不清。不少有財務困擾的求助者,正是因為無法與親人訂立健康的財務界線,例如無底線地為家人還債,令自己承受難以負擔的財務後果,她認為這理財概念值得更多關注。

葉玉瑩指出訂立財務界線,並非要與家人「劃清界線」──有界線不一定代表關係變得疏離,緊守界線亦未必代表不愛對方,只是大家處境不同,各有財政考慮。

而預早訂立界線,有助調整大家在關係及金錢上的期望,避免財務問題導致關係不和。界線亦能保障家人花錢花得符合個人期望,避免財務不穩,甚至被剝削。界線背後,意味對自己的金錢擁有決策權。

葉玉瑩坦言,財務界線的劃分沒有標準答案,有些人的界線具彈性,有些很牢固,有些人不設界線:「例如朋友問借錢都沒所謂,但最後受苦的後果是,為何我不懂拒絕?為什麼錢會花光?」她強調健康的財務界線多少要有些距離,即使親如伴侶,也不一定要無條件支付對方的生活。「照顧好自己,才有足夠能力照顧他人。」

你會感興趣

1 / 1

治療費用的財務毒性與健康息息相關,對收入穩定人士的心理影響不容忽視。

你會感興趣

你會感興趣

1 / 1

不少照顧者是家族中較為弱勢的,更需遺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