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講數

家人溝通|窮中產父母患癌

兒子是九十後,大學畢業後還想去外國讀書,可是父親病倒了,這才發現之前買的醫療保險並不足夠,家裡不單沒什麼積蓄,在住的單位仍要供款,母親一人工作難以支撐,開口想兒子幫手。
唔幫講唔過去,可是要幫能力亦有限——兒子非常苦惱。
這是香港年青照顧者很可能要面對的處境,經濟條件大不如前,養活自己都不易,遑論還要負起照顧責任。

輔導員陳耀坤相信,這家人要面對兩個關鍵問題:第一個是溝通。
「若然子女才剛畢業,也不是賺很多錢,要俾家用已經難,還有這樣大的醫藥費?」他坦言:「這麼大的重擔,我覺得對子女不太fair。」他指出一家人要好好溝通,然而患病大家心情都差,容易衝口而出說錯話,可能需要有第三者,例如輔導員或調解員在場,較為容易討論。
「兒子唔會問得出:『如果醫療費超出預算,我地之後會好艱難,咁係咪會繼續醫?』但外人可以問:『如果真係要花三百萬醫,一毫子都不剩,病人會選擇這樣花嗎?』」

陳耀坤提到第二個關鍵:醫唔醫?
陳耀坤有不少同輩朋友,都面對這艱難的抉擇:有朋友選擇去其他地區治療,亦有朋友無奈對患病的太太說,想把資源留給子女。
「醫唔醫很爭議,很視乎prognosis(預後)。」他解釋大家都會根據病況,審視不同醫療方案,推斷治療的結果,包括治療存活率、成功率、治療副作用、復發風險等:「有些人覺得死了就算,寧願唔醫;有些人不太想死,覺得醫好還有數十年命。」這關乎個人生死觀、年齡,以及有多少資金可動用。

如果父親選擇治療,可能這家人需要諮詢財務顧問,進行債務重整,探索可行的方案:「如果仍要供樓,是否賣掉,讓兒子不用一下子overload?大家改為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