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朋友變新家人?
「原來搵人陪診都幾難!」
獨居的J突然要做小手術,醫院規定要有人陪同 ── 可是J的家人全部移民,大部分朋友因工作關係,上班時間無法抽身陪診。苦惱之際,他想起已退休數年的舊同事D。

兩人相識三十年,雖然甚少聯絡,但當J鼓起勇氣開口,D卻二話不說答應,而且認真地細問手術詳情、術後治療。手術順利結束後,兩人自然吃飯閒聊近況,相處比想像中更輕鬆自在。
「踏入五十歲,交友標準不再一樣」,J說隨著年齡增長,醫療需求愈來愈多,身邊需要一些可支援醫療需要的朋友:「小時候識朋友講求啱傾,但年過五十,不止需要玩伴,還要能夠陪你面對疾病的朋友。」他歸納出4個重點,有助物色這類朋友:
1️⃣退休舊朋友
「原來識得耐,就算無交集,但只要對方見過你小時候的樣子,就有信任的基礎。」尤其若對方已經退休,時間變得彈性,往往更願意付出時間,甚至會珍惜這些重新連結的機會。
2️⃣善良有擔戴
「同你廿幾歲揀朋友唔同,朋友陪診不需要啱傾啱玩,但要可靠、有基本責任感、善良。」J強調對方要有能力應付突發狀況,例如自己突然暈倒,可送自己回家;若需住院,懂得到家中執拾「走佬袋」、辦理手續:「要有信任,找個可放心交門匙給他、讓他進屋替你收拾衣服的朋友。」
3️⃣不要怕開口
開口求助從來不容易,J坦言,跨越心理障礙、向舊友開口求助是第一步:「幫人容易,我會義不容辭幫助別人,但要叫人幫手總會尷尬。」然而他發現一旦開口,關係就更進一步:「大家從此是共患難的朋友。」
4️⃣從小病小事開始
J建議不必一開始就委以重任,可從陪診、取藥等小事開始:「從小病小事開始麻煩人。」慢慢觀察對方是否可靠,亦避免一次過給過多壓力對方,「萬一唔可靠,都早點知」。
J想起年過八十的父母,近年重遇許多大學同學,正因為大家退休後有時間、有心力重新聯繫。J形容這種關係你來我往、互相支援:「某些舊同學、舊同事就像潛在的新家人,可以我陪你睇病,你陪我覆診。」
相關文章
你會感興趣
1 / 1
你會感興趣
1 / 1
你會感興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