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講數|長女病定父母病?
Kelly有一哥一弟,從小父母特別偏愛哥哥,如今父女母退休,雖然家用由Kelly和弟弟共同負擔,但實際上Kelly付出的心力與金錢都是最多。「哥哥人工最高,月入五六萬但不怎給家用,父母幫他置業,還讓他用報稅的父母免稅額。」Kelly無奈說。
母女關係融洽時,媽媽會稱讚Kelly孝順:「你阿哥係無尾飛陀,係你先會關心爸爸媽媽㗎咋。」
可是如果無法滿足媽媽的期望,媽媽就變臉:「我一直以為你好愛我地,點解你咁不孝?」令Kelly擔心的是,弟弟即將移民,未來或需承擔更多照顧責任。
輔導員陳耀坤遇過各類「長女」,他觀察到,主力承擔照顧責任的長女,往往伴隨複雜的心理狀態──承受過多期望,感到被過度要求,卻缺乏應有認可。「心裡會累積很多unfinished business,很多苦楚,覺得自己唔抵,唔平衡。」
他認為香港的性別觀念仍根深蒂固,女兒常被期待扮演養育者角色(nurturing figure)。「父母教養子女時,不知不覺灌輸了這想法,期望女兒比較黏家,照顧弟妹,卻不會怎反對兒子離家。」他指出在姐弟組合中,年長的姐姐通常被要求承擔更多,「相反如果是兄妹,哥哥未必會被同樣要求照顧妹妹。」
與其形容為「長女病」,陳耀坤認為這更多的是「父母的病」,關鍵在於父母能否善待不同子女。而除了排行,女性照顧者的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和財務能力也會影響其處境。他提起另一位長女:家庭貧困,長女被迫輟學工作養家,至今未婚。弟妹們因家庭經濟改善,完成高等教育並成家立業。長女心感不平,自覺應得到補償——父母後來由收入較高的弟弟、沒有移民的妹妹照顧,長女收入幾乎全花在個人消費、旅行、購物,甚至不時需要弟妹補貼,家人關係亦緊張,不時吵架。
陳耀坤坦言照顧者本身的生活品質,亦影響是否有能力面對原生家庭照顧責任。他強調,關鍵在於照顧者個人是否擁有self-fulfilled life(自我實現的人生),「如果自己的生活都處理得好,照顧父母除了是責任,亦能成為一種情感滋養。」
你會感興趣
1 / 1
你會感興趣
1 / 1
你會感興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