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講數

點講數|與醫生爭論方案

小k的99歲嫲嫲入醫院,醫生說細菌感染,要小k在十分鐘內決定是否開刀做手術:「醫生說不開刀就要有心理準備,但開刀就要插 #鼻胃喉 、呼吸機,術後隨時要綑綁。」

小k想到術後嫲嫲身體狀況必然大跌,長者開刀亦有風險。十分鐘內,她一直追問醫生:

「開刀是否唯一解決方法?開完刀有幾大機會康復?
有甚麼風險和後遺症?不開刀的話,未來情況會點?
開刀後要插喉,條喉有冇機會可以甩走?」

她也心知醫生不會有明確答案,仍然追問:「插管容易,拔管難,我提問是提醒自己,不要做不切實際的期望」。面對這種緊急情況,她認為照顧者深思熟慮更重要:「開刀或許可以換來多一些日子,但往後與喉共存、綁手、臥床、長褥瘡的痛苦日子,長者和自己想要過嗎?怎做才是最愛長輩?」

醫生再勸:「聽日想做未必有位。」小k後來知道是手術房碰巧有空位,所以醫生不停追問。最後小k表明不開刀,醫生才提供另一方案 ── 繼續打抗生素治菌。小k愕然:「他們從來沒提及有這選擇,他們的意思是:你不開刀就自己準備好啦。」

面對醫生多次勸說 ,小k坦言即使一早想好方案也會動搖,「醫生有權威性,容易他們講甚麼就聽甚麼。」她強調面對這情況,重點是照顧者要有足夠資訊評估後果,想清楚病人和自己對「生存」的定義和意向,「這更似是同自己bargain。」

「要知道如果插了喉,長者的生活會是怎樣,在床上被綁住,會有多不舒服。屆時還會不會想繼續無效治療,令自己存活下去?」小k的初心,始終關乎嫲嫲是否舒適安祥。(待續)

 

你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