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養老4|10點要改善
香港社福界普遍關注香港人到內地養老,新家園協會被社署委任為廣東計劃下的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的代理機構,總督導 (內地服務)兼總監(企業服務)楊偉坤在社聯研究報告,提出促進長者在大灣區各市社區養老的政策建議。
社工建議包括:
1
增加兩地醫療互通
若兩地醫療系統可以逐步互通,香港長者將更安心到大灣區各地養老。香港醫療機構可參考疫情時線上覆診的安排,利用遠程醫療技術,配合藥物運送,減少長者因恆常覆診而需經常來往兩地的不便,亦確保長者可以繼續使用慣用藥物。至於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醫療系統可以處理不嚴重的恆常覆診、抽血化驗等程序,並將化驗結果傳送到香港醫院,以便醫生診斷和開藥。就此,粵港兩地政府需要協調長者病歷、覆診、 醫療化驗結果等各方面的資訊互通及同步。
在支援港人使用內地醫療服務方面,現時大灣區(例如惠州、東莞、江門、中山、廣州等)有不少三甲醫院,醫療設備及質素有一定保證,可以應付長者的醫療需要,因此楊偉坤建議擴大醫療券使用範圍,特別是長者聚居地附近的醫院,方便長者前往。另外,居於內地的香港長者應予以較高的醫療券限額,容許設金額上限的短期住院服務,實報實銷相關費用,更彈性地回應長者不同的醫療需要。
2
於內地購買院舍及社區服務
建議參考本港資助安老院舍的模式,若內地養老院經香港機構評估後,各項條件、設備等都能符合標準,便可由政府資助香港長者入住。這樣,長者選擇更多,不只限於直接由香港社福機構在大灣區營運的院舍。
楊偉坤亦認為,香港政府可考慮購買符合標準、由內地社工機構已為當區居民提供的上門服務,供香港長者使用;或者與內地機構合作,提供社區服務券予有不同行動能力的長者,讓他們在社區內選擇適合自己的服務。他認為此舉較為安全及保險,可作為過渡模式。除了上門服務外,社康護理、復康服務、出院護理等服務,都可透過類似模式提供。
楊偉坤表示,內地社會服務發展的經驗始終較淺,建議應結合大灣區養老服務設計的框架及香港專業經驗的優勢,由香港社工團隊擔任評估及督導,為服務使用者設計更適切的支援服務,亦作為社工專業的交流傳承,而合作模式可根據實際發展水平定期評核改進。
3
與內地的社工機構合作設立更多服務點
隨著更多港人於內地不同城市養老,需要更多服務點支援其需要。提供服務時,當地社工機構和香港社福機構各有所長。每個地區特色不同,位於當區的社工機構最熟悉當區環境及資源;而根據以往在內地為香港長者提供服務的經驗,長者對香港社工機構較熟悉,機構亦較了解香港長者習慣和需要。因此建議由香港社工規劃服務標準、規劃服務類別、包括但不限於活動內容的範疇等,結合在地服務單位,與內地社工共同推行及提供服務,並由港方參與督導及成效評估。
4
設立流動服務隊
除了定點服務中心或服務點外,楊偉坤認為疫情過後仍可透過流動服務隊提供服務。大灣區城市幅員廣大,香港長者居住的地區分散,各社區之間相隔甚遠,在每個社區設立固定服務點或有一定困難。若資源許可,可考慮設立類似外展的流動服務隊定期到訪不同社區。
5
把服務擴展至大灣區以外城市
長遠而言,可將服務擴展至大灣區以外城市。楊偉坤認為長者應有權選擇回鄉養老,並選擇合意居住地,但短期內專注發展在大灣區以內的服務支援會是較好選擇,一來大灣區是較多香港長者家鄉的所在地,二來鐵路、公路等公共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令兩地來往更便利,大灣區港人養老服務的發展也可給其他城市提供經驗。
社聯亦整合社福界意見,在旗下刊物《社情》建議:
1
一站式服務平台
設立一站式服務平台,整合內地養老資訊,包括院舍及社區養老資訊、跨境社會保障及公共服務、醫療配套等,讓長者及其家人了解各項服務安排。
2
善用內地政府社會服務配套及支援
廣州和深圳市政府已制訂社區和居家養老政策及配套措施,香港政府可梳理各市為戶籍長者提供之免費基礎服務及付費社區服務,選擇合適的服務並替香港長者支付相關服務費用, 讓香港長者在大灣區亦能使用與香港相若的社區服務 。
3
擴大醫療券範圍
政府擴大長者醫療券範圍至更多大灣區醫療機構,建議容許長者在港資及非港資醫療集團的內地醫療服務單位使用醫療券,並推動港藥北上,使香港長者在內地醫院能接受更適切醫療服務。
4
安老院舍服務質素認證機制
現時政府只向香港兩間社會服務機構及兩間私營認可機構營辦的院舍買位,施政報告提出考慮放寬「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買位資格至內地機構,建議研究大灣區通用的安老院舍服務質素認證機制,方便審視內地院舍的軟硬件質素,增加長者買位選擇。
5
延伸「福利可攜」政策
檢討延伸或放寬「福利可攜」政策,包括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公共福利金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 、社區照顧服務券等,讓長者在香港或內地養老享有相同待遇。
你會感興趣
1 / 1
余子明兒子:
我當時資訊爆炸,沒想過可以再額外找私營服務。
你會感興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