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溝通|父母唔領情
弟弟入職保險後平步青雲,幾年便享有高薪,自己愛揮霍,也不吝嗇為父母花錢。即使父母還可照顧自己,弟弟還是聘請了兩名外傭打理家務。親友很羨慕,紛紛誇讚弟弟孝順,這讓重視他人評價的弟弟感到很自豪。父母卻擔心兒子財政負擔過重,工作太辛苦:「寧願他多回家吃飯,也不想他一天到晚跑生意。」
可是媽媽不需處理家務後,反而體能變差,後來還跌倒入醫院。媽媽出院後怕辛苦,不想按醫生建議做物理治療,弟弟便為媽媽安排知名中醫,照顧開支增加,這次卻沒得到家人認同:姐姐認為弟弟縱容媽媽偷懶,令媽媽錯過黃金復康期,以致需要坐輪椅,多次與弟弟口角。
這是輔導員麥天心遇過的家庭例子。她在《陪你到老:從改變信念做好長者照護工作》一書指出,弟弟孝順父母的方法,其實反映他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未必是父母實際需要。當照顧者用自己的方法對待被照顧者,對方很可能不領情,或勉強接受,甚至出現反效果。
麥天心分析兒子的心態:
1
重視物質生活,以為父母也與他一樣
2
重視行頭和地位,因此也用這些指標來衡量自己對父母的付出,以為出錢出力等於負責任
3
認為孝順就是順著父母的意思,因此他同意母親不做物理治療,認為這是孝順的表現。
4
喜歡別人對他服務周到,以為父母也希望得到周全照顧,母親無法步行便讓她使用輪椅
5
重視別人讚賞,因此不聽姐姐的意見,重視親友說他孝順,以維持自己的良好感覺
麥天心相信媽媽更重視兒子的陪伴,寧願兒子多休息,而中醫覆診是媽媽難得與兒子相處的時間,兒子會陪診、為她推輪椅,兩母子可以閒話家常,因此媽媽也不介意在兒子面前充當一名病弱老人。
麥天心建議:「要確定他們想要什麼,最好透過直接詢問和仔細觀察。」一些長者或礙於面子而口是心非,照顧者可以從他們的實際反應判斷,例如判斷他們在甚麼情況更開心?是收到禮物時,還是一起吃飯?接到子女來電、一起外出時的反應又怎樣?透過反覆比較,可以找出真正需要。
當然,照顧者也要思考和平衡,前述的弟弟,如果他能抽時間鼓勵母親做物理治療、多抽空陪伴,可能母親康復情況並不一樣?
你會感興趣
1 / 1
治療費用的財務毒性與健康息息相關,對收入穩定人士的心理影響不容忽視。
你會感興趣
1 / 1
香港聘請外傭,一般需要額外薪酬、保險、體檢等,遠遠不止規定最低工資。
你會感興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