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講數|媽媽停治療2 和恐懼角力
(續上篇:點講數|媽媽停治療1 慳錢唔敢醫)
媽媽患癌,女兒Mei很擔心──旁人都說胃癌難醫、生存率低,她想起爸爸20年前患癌自盡,很怕媽媽走這舊路:「媽媽怕痛怕病,有時話『做人咁辛苦死咗佢算啦』,起初我的情緒也很崩緊。」
Mei有次和弟弟談起調理媽媽飲食,竟吵了起來,Mei看到自己的恐懼:「當時未消化媽媽患癌消息,我緊張,弟弟也緊張,兩個人一齊緊張自然有火花。」事後弟弟很快道歉,Mei也大哭一場,讓情緒抒發。她察覺這份緊張,可能影響媽媽做決定:「我們想『為家人好』,想他做某些治療,其實是基於我們的恐懼,不一定是家人想做、有信心的選擇。」

媽媽心急,想進取地做手術及化療。雖然醫生多次解釋癌症沒有「康復」一說,亦提議媽媽慢慢考慮,先放鬆玩一兩個月,反正癌細胞不會太快擴散。「但媽媽就是抱很大期望,覺得切了胃就一了百了。」Mei覺得媽媽想法有點天真,心裡不太同意,尤其她眼見一些朋友做切胃手術後無法進食,身體虛弱,幾個月後離世:「我心裡覺得對她好的方案,應該是不做化療,享受生命,好過她無法外出,又脫髮,食唔安瞓唔落咁延續生命。」
為媽媽分析各治療方案的優缺點後,媽媽仍主張進取的方案,並不時問子女:「你覺得好唔好?」
Mei轉念明白,媽媽很需要子女的支持,令她確認自己的選擇正確:「她有信心,就會有動力治療;如果她不相信,做我強行叫她做的,其實沒有意思。因為她會有很多焦慮和不安。她覺得那方案有無用,可能比方案本身更重要。 」
最後大家都尊重媽媽意願,用不同方式陪伴媽媽。每天上班前後,Mei都會抱一抱媽媽,告訴她:「每日攬吓你、錫吓你、見到你,我都會覺得好幸福,你對我地嚟講好重要㗎!」女婿經常接載媽媽出入醫院,弟弟舉家從新西蘭飛回香港陪媽媽,媽媽很感動。
照顧者本身的恐懼,Mei也認真面對:回想和弟弟吵架,因為當時未沉澱情緒,懷有對爸爸自殺的恐懼。「我找自己內在的情緒種子,是甚麼被弟弟觸發了。」她相信家人患癌,照顧者也要面對自己的課題:「如果我們希望幫到件事,就要真誠覺察、處理自己的恐懼,而不是把恐懼投射在媽媽身上。」
然而媽媽選擇化療,身體卻因化療副作用而相當難受,甚至Mei吵起來,下周再續。(下篇:媽媽停治療3 決定不化療)
你會感興趣
1 / 1
1 / 1
你會感興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