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講數

家人溝通|討論買保險

Jenny是獨生女,她預期未來要獨力處理父母的醫療開支,尤其爸爸不願意早作準備。「好聽啲講就係活在當下,時間金錢用嚟規劃旅行、吃喝玩樂。」Jenny說爸爸不怎儲蓄,不買保險,肥胖卻不肯做身體檢查,常說「有病就由我死,唔駛醫」。Jenny總會回爸爸:「邊有咁易死?長期病拖你十年八載,唔通完全唔醫?」她擔心如果爸爸毫無醫療儲備,最終會由自己付錢。

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之間,對醫護意願、金錢觀念,往往會有不同想法,照顧者能否尊重家人意願?還是要未雨綢繆,以免家人在病榻上改變主意時,仍然有資源面對?

保險經紀王詠珊遇過不少家人,對是否買醫療保險有不同看法。她以自己為例,會舉實際例子向家人解釋:「例如通波仔手術,私院要21萬,公院輪候時間以年計。到時點揀?如果睇私家,點籌嗰21萬?點喺屋企劃呢筆錢出嚟?」有實際金額,家人就可以更具體討論。

照顧者也許早有偏好,例如子女希望父母亦可到私家醫院治療,可是父母只想用公立醫院。王詠珊提醒,只談某個選項的好處或壞處,容易強化家人反感,照顧者可以兼顧兩者,再解釋自己考慮的因素:「唔一定一面倒話公院唔好,公院有公院的好處,只不過比較起來,選私院可以用錢買時間。用多些事實說明,他們未必不聽。」

她明白照顧者著急的心情,是「為了父母好」才想做決定。「但都要尊重長者的固有思想,先聆聽。例如他不想醫的原因是甚麼?不外乎不想子女花錢,或者怕醫怕痛。」當中反映著心裡的恐懼,了解對方選擇背後的想法,表達同理心,溝通會更順利。

她建議適當時候打親情牌,避免與長者硬碰硬:「可以話:我仲想同你去邊度旅行喎、你唔想孫仔陪你玩多幾年咩?」

反過來,如果家人期望的醫護方案,是照顧者本身難以負擔的,亦需要如實向家人談,讓家人明白自己的難處。

「正因為負擔不起未來龐大開支,更需要提前規劃。」王詠珊再三叮嚀。

你會感興趣

1 / 1

子女買保險,部份保單可惠及父母,需留意保費及賠償上限。

你會感興趣

1 / 1

陪診收費津助與私營機構相差超過十倍,視乎醫院等候時間亦顯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