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講數

認知障礙症|唔畀患者理財?

患認知障礙症的爸爸連續三天到銀行提款,隨街派給人,還繳交了幾次管理費。銀行職員及管理處先後通知家人,家人問起爸爸,爸爸堅持沒提款,看見存摺少了數萬元,還怪責家人偷錢。
另一名認知障礙症伯伯不停收集硬幣,家裡有十幾個裝滿硬幣的大桶,擠得沒地方放,惹得太太很生氣,二人不時吵架。

認知障礙症影響患者的理財能力──遺忘財務事項、影響判斷及決策力,還可能妄想被偷錢。認知障礙症協會曾在2018年進行調查,發現五成認知障礙症人士使用銀行服務時曾遇到困難,六成照顧者憂慮患者無法處理自己財務:

  • 43%受訪患者難以明白存摺、銀行結單和帳單內容
  • 42%患者與銀行職員溝通困難
  • 38%患者忘記密碼及簽名式樣
  • 9%患者曾重複提款

對照顧者而言,最方便的解決方法,是切斷認知障礙症人士理財的可能性,例如收起提款卡及存摺,讓患者無法處理任何理財行為。
然而,這有機會衍生更多衝突,或引起其他精神行為症狀。尤其早期認知障礙症患者需要練習自理生活,減慢退化,維持自我形象和尊嚴。如果一刀切不讓患者理財,他們的辦事能力和自尊心也會受影響。

如果不讓他們做,表面是為他好,但也代表我們剝奪他們的存在價值和尊嚴。

照顧認知障礙症父親12年的台灣作家伊佳奇,建議以長者最大利益為依歸,平衡三方面:避免傷及長者自尊、尊重長者自主、和維繫長者自立能力。而這需要照顧者規劃更巧妙的方案。

1. 在家想妙計

收集硬幣的伯伯見了職業治療師,治療師發現原來伯伯覺得硬幣很漂亮,便以此作為訓練工具,讓伯伯把硬幣按面值分類,並選漂亮的放入收集簿。伯伯每天忙著分類硬幣,停止了收集新硬幣,甚至願意把部份硬幣換成紙幣,和太太飲茶。

伊佳奇亦曾提及另一位認知障礙症媽媽,每隔數天便在家中到處找銀行存摺,勞師動眾後發現存摺往往是被媽媽亂放,她卻指責家人偷走了存摺。後來家人把存摺彩色影印十份,並以厚身紙製作存摺封面,製作像真度高的「假存摺」。每當媽媽找存摺,家人先安撫她別擔心,再用食物或其他話題轉移注意力,令媽媽放鬆心情,然後把複印版存摺放到特定位置,並陪媽媽「意外」地找回存摺。 

不要責怪,也不需附和,僅以同理心表示關懷。

伊佳奇建議,當長者妄想被偷竊,宜先安撫其情緒,並承諾會替他找回東西,把注意力轉移到他有興趣的話題上。

2. 用藥

如果妄想情況變得嚴重,除了行為治療,可能需要藥物治療。耆智園總監郭志銳醫生受訪時指,一次他在見認知障礙症婆婆時,提點女兒要留意財務安排,沒想到婆婆自此非常緊張錢銀,甚至懷疑女兒偷錢:「有時病人鑽了牛角尖,怎樣也無法打消念頭,就唯有用藥,讓病人停止。」婆婆服藥後,妄想症狀才得以紓緩。

照顧者也可以從銀行服務入手,以配合患者在銀行理財的需要,例如選用認知障礙症友善提款卡、長者友善手機App等,下星期再續。

你會感興趣

你會感興趣

1 / 1

陪診收費津助與私營機構相差超過十倍,視乎醫院等候時間亦顯著不同。